汉宫春(即事)

行李溪头,有钓车茶具,曲几团蒲。儿童认得,前度过者篮舆。时时照影,甚此身、遍满江湖。怅野老,行歌不住,定堪与语难呼。
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知翁止酒,待重教、莲社人沽。空怅望,风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隐士的闲适生活,同时透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上片写隐士的日常生活。他带着简单的渔具、茶具在溪边行走,连村里的孩子都认得他。他常常临水自照,感慨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泊江湖。虽然遇到热情的村民打招呼,但他内心孤独,觉得很难找到真正能谈心的人。

下片借陶渊明的典故抒发感慨。秋天菊花凋零时,词人想到陶渊明晚年是否还保持当年的心境。梅花虽好,但陶渊明可曾为它写过诗?这里暗指自己像陶渊明一样戒酒隐居,等待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后感叹风流人物已成过往,眼前的江山徒然让人感到忧愁。

全词通过日常景物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隐士生活的闲适与孤独,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又略带惆怅的美。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