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秦朝修建长城为背景,通过平实的语言揭示了宏大工程背后的残酷代价。
开头两句用反问语气说秦始皇并非无德之君,大将蒙恬也并非无能,暗示修长城本意是好的。但紧接着笔锋一转,指出用筑墙来阻挡胡人入侵的代价太大——"团沙"(聚沙成塔)比喻工程艰难,"作垒明知苦"直接点明统治者知道百姓受苦。
最震撼的是"僵尸犹抱杵"这一画面:死去民夫的尸体仍保持着夯土的姿势,杵(工具)都来不及放下。这种细节描写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让人瞬间感受到修长城的血腥。
后四句升华主题:蒙恬镇守边关十年,看似忠诚,但天下究竟属于谁?即使死后化为尘土,修长城带来的骂名也无法洗清。这里暗讽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只会留下千古骂名。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抱杵的僵尸"这种触目惊心的形象,让读者自己体会:任何忽视人民利益的功业,终将被历史审判。这种以小见大、用具体画面说理的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于濆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