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
问道寻无著,探奇到善卷。
高名自尧世,古刹创唐年。
柱有雷文在,亭因偃柏传。
攀萝循磴仄,转径选幽偏。
玉室疑留藏,金堂似昔缘。
有山皆露骨,无地不飞泉。
燎火深逾耿,悬崖滴欲穿。
洞中垂玉乳,地底插青莲。
䆗窱还藏壑,崆峒忽有天。
会当餐石髓,莫漫学嵇仙。
高名自尧世,古刹创唐年。
柱有雷文在,亭因偃柏传。
攀萝循磴仄,转径选幽偏。
玉室疑留藏,金堂似昔缘。
有山皆露骨,无地不飞泉。
燎火深逾耿,悬崖滴欲穿。
洞中垂玉乳,地底插青莲。
䆗窱还藏壑,崆峒忽有天。
会当餐石髓,莫漫学嵇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善卷洞的奇妙经历,充满了对自然奇观和人文历史的赞叹。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寻访目的 开头两句说诗人为了"问道"和"探奇"来到善卷洞,说明他是带着求知和探险的心态来的。这里的"问道"可以理解为探寻人生真理或自然奥秘。
2. 历史渊源 提到善卷洞的名声从尧帝时代就开始了("尧世"),而洞口的寺庙建于唐代。通过"柱有雷文""亭因偃柏"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这个地方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3. 探洞过程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了进洞的体验:抓着藤萝走狭窄的石阶,拐弯选择幽静小路。用"玉室""金堂"形容洞内景观,好像藏着珍宝的宫殿,展现了溶洞的瑰丽神奇。
4. 洞中奇观 最精彩的是对洞内景色的描写:裸露的山石像骨头,到处是飞溅的泉水;深处火光更显幽暗,水滴仿佛要穿透悬崖;钟乳石像垂下的玉柱,石笋像地底长出的莲花。这些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5. 人生感悟 结尾诗人感叹:在这样深邃的洞穴里突然看到天空("崆峒忽有天"),建议读者应该像喝石中精华那样汲取自然智慧,而不要只是模仿古代隐士嵇康的表面行为。这是全诗的思想升华。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露骨""飞泉""玉乳"等形象比喻让溶洞景观跃然纸上 - 通过"攀萝""转径"等动作描写让读者跟着诗人一起探险 - 最后将自然奇观升华为人生哲理,显得意味深长
就像现代人用手机拍下旅游见闻一样,诗人用文字记录了一次震撼的洞穴探险,并从中获得了精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