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行
吾闻索溪之山天下奇。万峰林立青离离。
故人知我有游意。邀我远来一睹之。
前日入溪时既晏。溪南重岩略可辨。
一角才露已多姿。路回复觉形随变。
异景每须深处求。浅尝辄止徒空游。
亦知身老易疲困。强撑筋骨穷探搜。
人言西海天台冠群峰。台下百千石笋争穿空。
我欲仰攀揽诸秀。上溯鸿濛追帝踪。
又恐坠岩从伯鲧。下潜洲底为黄熊。
进退吾不知所可。往寻画廊道相左。
天门现前眼乍明。霎尔身如释重荷。
峪口云开山亦开。连山层出横空来。
波涛翻海何如此。络绎相送登天台。
天台高绝莫能与。呼吸通天起风雨。
感我穷力不反顾。自解云衣露胸腑。
奇峰异巘出无馀。真见神工挥鬼斧。
心存实相自多趣。绮语相饰非所取。
忽忆偶观西海图。云涛翻涌浮仙居。
今之所见虽异是。一体变化知非殊。
兴犹未尽趋南麓。不意画廊忽在目。
群峰十里列屏风。积翠欲流若可掬。
晚来乍觉天转低。云雨来自巫山西。
景观改从水墨染。妙趣岂与丹青齐。
始知造物亦诡谲。倚听溪边猿夜啼。
故人知我有游意。邀我远来一睹之。
前日入溪时既晏。溪南重岩略可辨。
一角才露已多姿。路回复觉形随变。
异景每须深处求。浅尝辄止徒空游。
亦知身老易疲困。强撑筋骨穷探搜。
人言西海天台冠群峰。台下百千石笋争穿空。
我欲仰攀揽诸秀。上溯鸿濛追帝踪。
又恐坠岩从伯鲧。下潜洲底为黄熊。
进退吾不知所可。往寻画廊道相左。
天门现前眼乍明。霎尔身如释重荷。
峪口云开山亦开。连山层出横空来。
波涛翻海何如此。络绎相送登天台。
天台高绝莫能与。呼吸通天起风雨。
感我穷力不反顾。自解云衣露胸腑。
奇峰异巘出无馀。真见神工挥鬼斧。
心存实相自多趣。绮语相饰非所取。
忽忆偶观西海图。云涛翻涌浮仙居。
今之所见虽异是。一体变化知非殊。
兴犹未尽趋南麓。不意画廊忽在目。
群峰十里列屏风。积翠欲流若可掬。
晚来乍觉天转低。云雨来自巫山西。
景观改从水墨染。妙趣岂与丹青齐。
始知造物亦诡谲。倚听溪边猿夜啼。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索溪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游览索溪山水的奇妙经历,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变幻莫测。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向往与初探 开头写作者听说索溪山景天下奇绝,在朋友的邀请下前来游玩。刚到溪边时天色已晚,只能隐约看到山峰的轮廓,但即使一角风光也足够多姿。这里用"路回复觉形随变"写出山势的曲折多变,暗示后面的旅程会更精彩。
2. 深入探索的决心 作者虽然年纪大了容易疲惫,但为了看到真正的奇景,还是坚持深入探索。这里用"强撑筋骨穷探搜"表现出对自然美景的执着追求。
3. 面对奇观的震撼 描写西海天台和石笋峰的壮观景象时,用"百千石笋争穿空"这样夸张的比喻,让人感受到山峰的密集和挺拔。作者既想登高揽胜,又担心危险,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
4. 峰回路转的惊喜 当走到天门时,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像海浪一样连绵涌来。这里用"波涛翻海"的比喻,把静态的山写得充满动感。登上天台后,作者感觉能"呼吸通天",夸张地表现了山顶的高耸和开阔。
5. 不同角度的美 诗中对比了不同时间和天气下的景色:白天清晰的山峰、傍晚水墨画般的雨景。用"积翠欲流若可掬"形容青翠的山色仿佛能用手捧起来,非常形象。
6. 感悟自然的神奇 最后作者联想到以前看过的山水画,发现真实的自然比画作更变化多端。结尾用猿啼声烘托夜色中的溪山,留下悠远的余韵。
全诗通过作者的游览路线,像导游一样带读者领略索溪的各个景点,同时穿插着惊叹、犹豫、豁然开朗等真实情感。诗中大量运用比喻(如石笋、波涛)和夸张手法,让静态的山水活了起来。最可贵的是写出了普通人面对大自然时既向往又敬畏的真实心态,容易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