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 居竹楼时日以丹青遣,醇士为余作小景,题遗山句云:“可怜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检示惘然,为拈此解
暗筱藏楼,疏桐坠井,砧杵先惊秋意。
庾信愁多,常怯避愁无计。
身已似、落叶飘灵,信都付、去鸿迢递。
最难堪、残蜡摇风,伴人清夜共垂泪。
丹青谁是妙手,拟把云笺小幅,商量心事。
粉藉脂匀,匀了几番重费。
寻旧约、沟水分流,选梦痕、故山难记。
画不成、一片伤心,素屏空自倚。
庾信愁多,常怯避愁无计。
身已似、落叶飘灵,信都付、去鸿迢递。
最难堪、残蜡摇风,伴人清夜共垂泪。
丹青谁是妙手,拟把云笺小幅,商量心事。
粉藉脂匀,匀了几番重费。
寻旧约、沟水分流,选梦痕、故山难记。
画不成、一片伤心,素屏空自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住在竹楼里的艺术家,在秋天用画画排遣寂寞时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前半部分)描绘了孤独的秋景: 1. 开头用"暗筱藏楼,疏桐坠井"勾勒出竹楼边幽暗的竹林和井边飘落的梧桐叶,配合捣衣声(砧杵),立刻营造出萧瑟的秋意。 2. 接着用庾信的典故(南北朝诗人,代表乡愁),说自己像他一样"避愁无计",把落叶比作自己漂泊的灵魂,把心事托付给远飞的大雁。 3. 最动人的是"残蜡摇风"这个细节:风中摇晃的蜡烛陪着人流泪,把无形的孤独具象化了。
下片(后半部分)讲绘画的困境: 1. "丹青谁是妙手"表面在问谁画技高超,实际是说没人能画出自己的心事。想在画纸上(云笺)表达心事,却反复调色(粉藉脂匀)都不满意。 2. "寻旧约"四句写回忆:过去的约定像分流的沟水难以追寻,故乡的梦也模糊不清。这里用"选梦痕"这个新颖的说法,表现记忆的碎片化。 3. 结尾点题:引用元好问名句"画不成",说明有些伤心是画笔无法表现的,只能孤独地倚着素屏(空白屏风)。这个"空"字既是屏风的空白,也是内心的空虚。
全词最妙的是把绘画过程与心理活动交织: - 调颜料时的反复(几番重费)对应着回忆的碎片化 - 画不成的空白屏风象征着无法言说的忧伤 - 外在的秋景(落叶、残烛)与内心的漂泊感形成共振
这种"借画画写心事"的写法,比直接抒情更含蓄深刻,就像现代人拍照修图时,其实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词中"画不成"的遗憾,正是艺术表达永恒的魅力——有些感受注定无法完美呈现,但正是这种缺憾最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