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玩月

明月生奇怀,披衣步江步。
悠然踏莎行,草露湿芒屦。
渔歌烟外烟,鸿影渡旁渡。
对此夜何长,不知秋已暮。
居人坐江楼,离人倚江树。
苦乐不同心,讵可背月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赏月的场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以及不同境遇下人们的情感差异。

开篇"明月生奇怀"直接点出月光激发了诗人特别的情绪,他披衣出门,沿着江边漫步。这里"奇怀"二字暗示月光唤起了某种超越日常的感受,为全诗定下朦胧诗意的基调。

"悠然踏莎行"四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夜游画面:踩着草地行走,露水打湿了草鞋;远处传来隐约的渔歌,大雁的影子掠过江面。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秋夜特有的静谧与清冷,其中"烟外烟""渡旁渡"的叠用手法,让画面产生层层递进的纵深感。

"对此夜何长"突然转入时间感知的错位——沉浸在美景中的人不觉秋夜漫长,甚至没意识到已是深秋。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季节的反差,巧妙表现了诗人忘情于自然的陶醉状态。

最后四句出现强烈对比:安居者在江楼闲坐,漂泊者却倚着江树发呆。诗人由此发出感慨:面对同一轮明月,不同处境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但谁又舍得背对这样的月色离开呢?这个结尾既点明人世悲欢的差异,又以"不忍离去"的统一性收束全诗,留下余韵。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像用月光洗过的绢布,既有"渔歌鸿影"的实景描摹,又有"苦乐不同心"的人生体悟,在宁静的秋夜图景中暗藏深沉的生命感慨。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美好瞬间的珍视——明知秋将尽、夜已深,仍愿为一片月光驻足,这种纯粹的诗意正是古典诗词最珍贵的品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