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壶真人墨竹歌

方壶之山倚空势,阴壑长竿动千岁。
壶子衿情海鹤闲,墨华纵写云烟趣。
遂令倍价重南金,怒发扬眉鲜轻与。
只今寥落散骊珠,太息鲸涛渺仙逝。
我昔琼台立雪时,每许馀光发骐骥。
廿年弄翰兴莫追,春箨秋筠览苍翠。
云卧丹丘不记年,短筇几顾沧波弃。
儗招六逸卜芳邻,旷芳浮缘衰懒至。
坐阅孤标共岁寒,冰霜岂折凌霄气。
蚤慕还丹炼汞铅,静探雅操消尘系。
束书须叩刘长生,怡悦何如澹中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高人(方壶真人)画竹的风采,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画竹的神韵(前八句) 诗人用"倚空势""动千岁"形容画中竹子仿佛生长在仙山悬崖,充满千年生命力。真人作画时像闲云野鹤般洒脱,笔墨间尽显云烟的灵动。他的墨竹珍贵如黄金,却很少随意赠人。如今真人的作品像散落的珍珠,诗人感叹这位仙人已随波涛远去——这里用"鲸涛仙逝"暗指真人离世。

2. 追忆与共鸣(中间八句) 诗人回忆年轻时在琼台赏雪的日子,那时就仰慕真人的艺术才华。二十年来自己挥毫泼墨,看遍春笋秋竹,却难追真人境界。如今隐居丹丘仙境,拄着竹杖徘徊水边,想效仿"竹溪六逸"(唐代六位隐士)与竹为邻,却因年老懒散未能如愿。但望着耐寒的竹子,觉得它们和自己一样,纵使冰霜也压不垮凌云志气。

3. 修心的感悟(最后四句) 诗人早年向往炼丹修仙,如今更爱在宁静中品味竹子的高雅情操。他准备带着书卷去拜访刘长生(可能指道教高人),因为发现淡泊中的怡然自得,比追求仙术更有滋味——这里"澹中味"是全诗核心,点明返璞归真才是人生真谛。

全诗妙在: - 用竹子串联起对艺术、隐逸、修心的三重追求 - "冰霜气""凌霄志"等意象,把竹子的物理特性升华为人格象征 - 结尾转折巧妙,从求仙转到求内心平静,点明淡泊才是最高境界

就像现代人欣赏一幅水墨竹画时,不仅看技法,更透过竹子感受到创作者的风骨,并引发自己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诗人正是通过品画、忆人、观竹,最终悟出简单生活才是最珍贵的修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