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寄甘健斋转张曲江明府

甘子壁上诗,慨然想见君有奇。
甘子避世东墙下,君数顾之何所为。
其日示我一长篇,上传山西巡抚忠襄蔡公贤。
后有论赞三百言,睢阳之烈千古传。
张君传如韩退之,附载中军应都司。
凛凛南八好男儿,方伯名与许远齐。
更有宁武周将军,阖门战死无孑遗。
感公遗书自愤发,愧死贺兰不出师。
是时蔡公奉旨已解任,力战十日,城破自经三立祠。
劳瘠身轻不得死,时盛乃脱铁甲加公衣。
归家手杀子与妻,再拜尸前经树枝。
门皂厮养二十余,祠前树下尸累累。
我同林子读至是,默然无声泪雨垂。
吏部曰公用人侵我吏,台省曰公儒者不可使。
国是日非士解体,传中一一详其事。
乃知张君不独爱忠臣,能见大计有如此。
我翻案上书,明季遗闻多删除。
林子拍案大叫绝,何人今能为此说。
甘子拱手君莫疑,此亦张君之所为。
朝出城西门,甘子送我乘桴行。
江风飒飒吹白蘋,石濑回薄溅衣巾。
悔于南丰不识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通过朋友甘健斋读到一篇关于忠臣蔡懋德的传记后,内心深受震撼的故事。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传递了三个核心内容:

1. 忠烈故事的感染力 诗中详细描述了蔡懋德(山西巡抚)的壮烈事迹:他在被撤职后仍死守城池十日,城破后自尽未遂,最终让仆人帮自己殉节,全家二十余人集体殉国。这些细节描写(如"归家手杀子与妻""祠前树下尸累累")让人直观感受到明末忠臣的惨烈抉择。作者和朋友读到时"默然无声泪雨垂",说明真实的历史悲剧最能打动人心。

2. 对时代悲剧的反思 诗中揭露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朝廷内部互相倾轧("吏部曰公用人侵我吏"),排斥正直官员("台省曰公儒者不可使"),最终导致"国是日非士解体"。作者借传记内容,点出张曲江(明府)不仅是在记录忠臣事迹,更是在揭示国家衰亡的深层症结。

3. 知识分子的共鸣与遗憾 结尾处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讨论时的激动("林子拍案大叫绝"),以及送别时"江风飒飒"的场景,最后以"悔于南丰不识君"收尾,表达了对未能早结识张曲江的遗憾。这种文人间的精神共鸣,让历史记忆得以传承。全诗通过个人阅读体验,把历史教训、忠义精神和对知音的向往自然融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