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晚来风起撼(hàn)花铃。人在碧山亭。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
晚问风来,吹响了护花铃,碧山亭里正满怀愁绪的人听不得这般铃声,而泉声雨声也交织而来,更让人无法承受。
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双调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花铃:即护花铃。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你行踪不定,音讯全无,我百无聊赖,愁绪无法向关心自己的人诉说。连梦够也总是模糊不清,又何必把梦早早催醒呢。
无凭踪迹:踪迹全无,难于寻觅。无凭:无所凭据,即无法寻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问风来,吹响了护花铃,碧山亭里正满怀愁绪的人听不得这般铃声,而泉声雨声也交织而来,更让人无法承受。
你行踪不定,音讯全无,我百无聊赖,愁绪无法向关心自己的人诉说。连梦够也总是模糊不清,又何必把梦早早催醒呢。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双调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花铃:即护花铃。
无凭踪迹:踪迹全无,难于寻觅。无凭:无所凭据,即无法寻找。
创作背景
这一首《太常引》,没有确切时节,没有确切地点,多次查阅资料亦是无果。于是,后人只能旁证推测,这应是纳兰离家夜宿别处而发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词虽然是容若无聊之时所写,但所写的内容依然离不开一个“愁”字。“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在夜晚起风的时候,吹动了护花铃铛,在碧山亭里的人听到了这铃声。远山之中,小小的亭子中,站着一个满怀愁绪的人。他独自想着心事,忽然听到风吹动铃铛,发出声响。那声响如此孤寂,简直要比独站山中还要孤寂。
这是容若心事的开头,他站于亭子中央,沉默望山,郁郁往事缠绕在容若心头,无法散去。本就十分忧愁,偏偏还听到了那孤寂的铃声,更是愁上添愁,更何况这山中的泉水声、雨声相互夹杂,混杂到一起,更是让人不忍去听。
“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这是一句写实的词句,更是一句无可奈何的阐述。但是词人却无处可躲,世界之大,无处清静。容若有着独一无二的才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但他不为所累,想要遗世独立,可是照此看来,他如何能够独立,所谓的独立,不过是出世者自说自话的一个圆满的谎言罢了。
容若这首词,上片是写山间声响,下片则是开始了对现实的抒情。“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自己的心究竟能告诉谁。“无聊心绪”,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一个天真忧郁的男子,在最好的年华,却是已经往事萦怀。
只怕只有这世间难得的真情,会让他动心,在春日里,容若只身立于山中的亭子下,看着远山,听着寂寞的声响,伤怀。仅此而已。容若就是这样,简单地生活着,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都不需要理由。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这份忧伤或许入梦可以缓解,但是那山中的响声,又生生地将梦叫醒。找不到一个毫无烦忧的地方,这也是纳兰疑惑的地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人在山中亭子里孤独愁闷的心境。
上片写景:傍晚山风大作,吹得屋檐下的花铃叮当作响。独自坐在碧绿山间的亭子里,本就满心愁绪,偏偏还夹杂着泉水声和雨声,各种声音混在一起更让人心烦意乱。这里用"不堪听"三个字,把风声、铃声、泉声、雨声这些本可悦耳的声音,都变成了令人烦躁的噪音,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苦闷。
下片抒情:主人公觉得自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无依("无凭踪迹"),满腹心事却无人可诉("无聊心绪")。最无奈的是,连做梦都做不完整("梦也不分明"),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被风雨声惊醒呢?这里用"又何必"的反问,表达了想逃避现实却无处可逃的绝望。
全词妙在: 1. 用声音写愁绪,把无形的愁化作可听的风雨铃泉声 2. "那更杂"的递进写法,让愁绪层层加深 3. 结尾处对"梦醒"的埋怨,把无奈感推到极致 4. 语言明白如话,却把现代人都会经历的"孤独无处诉说"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
本质上,这是一首关于现代性孤独的古典诗词,即使放在今天,也能让每个在深夜辗转难眠的都市人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