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谿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
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
乐在风波不用仙。
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谿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
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
乐在风波不用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渔父歌》像一组生动的渔夫生活纪录片,用五幅画面展现了不同场景中渔父的逍遥自在。每段独立成篇,又共同传递出超脱世俗的快乐。
第一段是经典画面:白鹭、桃花、肥鱼构成春日美景,渔父穿着青绿雨具,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不须归"三个字道出他对自然的沉醉,风雨反而成了享受。
第二段突显渔父的驾船本领。他们穿着粗布衣,驾着小船在浪涛中自如穿梭。"不曾忧"说明他们早已习惯与风浪共舞,技术娴熟到视危险为无物。
第三段刻画流浪渔翁。以船为家四处漂泊,面对风雪寒风却笑着抖抖破衣,穷困也不能影响他的好心情。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很打动人。
第四段转到温馨场景:渔家主人用家常饭菜热情待客,枫叶荻花的秋景中,客人醉卧渔船也不觉寒冷。简单食物和自然景色带来的满足感,胜过山珍海味。
最后一段月夜湖景,渔父们此起彼伏唱着船歌。简陋的钓具和船只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快乐,"不用仙"直接点明主题: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比做神仙还快活。
全诗最妙的是用最朴实的渔家生活细节——蓑衣、小船、风浪、粗茶淡饭,反衬出精神世界的富足。诗人没有刻意美化,而是通过渔父们面对风雨、贫穷时的自然态度,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人生境界。现代人追求的各种享受,在这些渔父眼里可能还不如一篙清水、一船月光来得珍贵。
张志和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