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乌鲁木齐昌吉地区热闹的市集场景,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鱼市的热闹:新鲜的昌吉鱼用柳条穿成一串串,渔人们提着鱼篓在市场上高声吆喝招揽顾客。"贯柳条"和"乱相招"生动刻画出鱼贩们手忙脚乱又热情洋溢的卖鱼场景。
后两句转到美食体验:把嫩芦芽切碎拌着雪白的鱼生(类似生鱼片),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松陵的桥边。这里用"银丝脍"形容鱼肉之鲜美,"十四桥"则巧妙地把西北边塞的风物与江南风情联系起来,形成有趣的对比。
全诗就像一组动态镜头:先拍市场全景的热闹喧嚣,再特写盘中美食的精致诱人,最后镜头拉远,让读者产生跨越地域的联想。诗人用最朴实的市井画面,既展现了边疆物产的丰饶,又透露出对江南的怀念,在平凡中见诗意。
纪昀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