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乌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沉香。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不睬,飏莲子、打鸳鸯。

译文及注释

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wǎn)乌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沉香。
秋天的声音从叶下边生起,溪水流动的声响与黄昏一样充满寒意。我缓缓地端动着酒杯,频频催唤歌女。她沐浴后将乌黑的头发盘绕打成结,穿着的长裙拖地,一股水沉香的气息,布满了她的身体。
苕溪:在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牧之:指杜牧。《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诗人杜牧曾游湖州,路遇一绝色女子,以重币聘之,并与之曰:“十年不来,从他适。”十四年后杜牧始归,则该女子已嫁人三年,并生二子,杜牧赋诗一首:“自去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末转清商:叶上吹起了秋风。清商,秋风。(晋)潘岳《悼亡诗》:“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绾:将头发盘绕打成结。乌云:形容女子乌黑的头发。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bìn)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yáng)不睬,飏(yáng)莲子、打鸳鸯。
她歌唱得短可我旧日情却深,此次重逢令我吃惊,她竟白了双鬓。恨那绿树长大会有树荫,叹息所爱之人如今已作他妇,且有子女。谈起以前的欢爱情事,假装出听不懂的模样,只是扬起莲子,向远处的鸳鸯打去。
重来惊鬓霜:再次遇见旧情人,才惊讶地发现都有了白发。怅绿阴、青子成双:指所爱女子已有归宿,且有子女。佯:假装。飏:飞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的声音从叶下边生起,溪水流动的声响与黄昏一样充满寒意。我缓缓地端动着酒杯,频频催唤歌女。她沐浴后将乌黑的头发盘绕打成结,穿着的长裙拖地,一股水沉香的气息,布满了她的身体。
她歌唱得短可我旧日情却深,此次重逢令我吃惊,她竟白了双鬓。恨那绿树长大会有树荫,叹息所爱之人如今已作他妇,且有子女。谈起以前的欢爱情事,假装出听不懂的模样,只是扬起莲子,向远处的鸳鸯打去。

注释
苕溪:在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牧之:指杜牧。《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诗人杜牧曾游湖州,路遇一绝色女子,以重币聘之,并与之曰:“十年不来,从他适。”十四年后杜牧始归,则该女子已嫁人三年,并生二子,杜牧赋诗一首:“自去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末转清商:叶上吹起了秋风。清商,秋风。(晋)潘岳《悼亡诗》:“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绾:将头发盘绕打成结。
乌云:形容女子乌黑的头发。
重来惊鬓霜:再次遇见旧情人,才惊讶地发现都有了白发。
怅绿阴、青子成双:指所爱女子已有归宿,且有子女。
说著前欢佯不睬,飏莲子、打鸳鸯:指女子听自己说起从前的情事,故意不理睬,只是扬起莲子,向远处的鸳鸯打去。佯,假装。飏,飞扬。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男人重访旧地、回忆往昔情事的怅惘心情,像一部唯美的怀旧电影。

上片是回忆过去的甜蜜片段: 1. "末转清商"指夏末秋初,溪水声伴着傍晚的凉意,营造出宁静惬意的氛围。 2. "催唤红妆"生动描绘男子温柔催促女子梳妆赴约的场景,像恋爱中的小情侣打情骂俏。 3. 后三句特写女子刚沐浴后的风情:湿发盘起乌黑发髻,裙摆拂过地面带着水沉香,充满视觉与嗅觉的美感。

下片回到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1. "歌短情长"四字道尽往昔欢乐短暂而思念绵长,如今重游却发现自己已两鬓斑白。 2. "青子成双"用树上果实成双反衬自己形单影只,绿荫依旧却物是人非。 3. 结尾最妙:假装提起从前欢愉时,女子故意不搭理,反而扬手用莲子打散水中鸳鸯——这个动作既带着娇嗔,又暗示情缘已散,留下无限惆怅。

全词用"溪声、红妆、沉香、莲子"等意象编织出朦胧美感,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时间残酷,最后那个打鸳鸯的细节尤其耐人寻味,把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