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仲秋寄台湾诸亲友(1984年)

游子今何在,胡不早归来。
慈母倚闾而望,月下久徘徊。
又值神州奋进,尚阻一衣带水,把晤曷难哉。
三十五年矣,丹桂几番开。
遥寄语,衷肠热,立瑶阶。
视通万里,灵犀一点透襟怀。
且劝吴刚痛饮,更邀嫦娥作伴,渡海挂帆回。
倦鸟知还日,联袂上春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中秋思亲为主题,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台湾亲友的深切思念和盼望团聚的情感。

上阕开篇就用"游子今何在"这样直白的问句,像普通人聊天一样询问台湾亲友的近况。"慈母倚闾而望"把祖国比作等待游子归来的母亲,站在门口翘首期盼的画面特别有生活气息。"一衣带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两岸虽然很近,却仍有阻隔的现状。"三十五年"直接点明两岸分离的时间长度,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奈。

下阕写得更加深情。"遥寄语"三字就像现代人发微信问候一样亲切。"灵犀一点"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心有灵犀",形容即使相隔万里也能心意相通。最精彩的是把中秋的月亮拟人化,邀请月宫里的吴刚、嫦娥一起喝酒作伴,这个想象既浪漫又接地气。最后"倦鸟知还"的比喻和"联袂上春台"的期待,就像在说"累了就回家吧,我们一起迎接美好明天"。

全词把家国情怀融入中秋团圆的主题,用月亮、美酒、神话这些大众熟悉的元素,把严肃的政治话题写得温情动人。语言既保留古典韵味,又通俗易懂,就像一位长辈在中秋夜对远方亲人说的心里话,真挚感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