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襄阳岘山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时写的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和眼前景物,抒发了时光流逝、功业难成的惆怅。

开头四句写重游旧地:往年急切地攀登过这座山,如今又骑着马经过。山川依旧如当年般熟悉,但岁月早已改变了一切。这里用"信若"(确实像)和"谁如"(奈何)的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苍凉感。

中间八句怀古伤今:当年诸葛亮(蜀相)在此吟咏的遗迹何在?羊祜(西晋名将)的碑碣也已磨灭。曾经的宏图大业只剩寂寞,美好的聚会也成了蹉跎。眼前樊城的堤岸蜿蜒,汉江的水波悠悠流淌。春日将尽,这绵长的景色更勾起游子无限愁思。这里用诸葛亮、羊祜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暗示自己抱负未展的遗憾。

最后四句触景生情:这地方本就山林秀美,今晨又逢云雾缭绕的美景。可惜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同游,只能独自在这山岩间叹息。"同心不同赏"一句特别动人,道出了知音难觅的孤独。

全诗以平实语言构建时空画卷:用不变的山水对比易逝的岁月,用消失的古人遗迹映衬自己的失意,最后以美景反衬孤独,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明风景如画,却无人共赏"的现代式孤独,很容易引起当代读者共鸣。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