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有力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表面坚强、内心深藏悲情的壮士形象。
前两句直接点明壮士的特点:真正的壮士不会轻易表露悲伤,一旦悲伤就意味着踏上不归路。这里的"悲"不是软弱,而是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沉重,暗示壮士即将执行危险任务(比如刺杀或赴死战)。
后两句用荆轲刺秦的典故:当年荆轲在易水边告别时,还没唱完"风萧萧兮易水寒"就哭了。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连史上著名的硬汉荆轲都忍不住落泪,说明再勇敢的人面对死亡时也会有真实情感。
诗歌的精妙在于用"未歌先泪"这个矛盾场景:壮士本该高歌赴死,却先流泪了。这种反差让我们看到英雄也是普通人,会恐惧会不舍,反而让壮士形象更真实丰满。全诗短短20字就完成了从"不悲"到"泪垂"的情感转折,用最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最复杂的人性。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