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影风中尽,虫声月下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短诗像一幅简洁的夜景速写,用最少的文字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

前一句"叶影风中尽"像是用延时摄影拍下的镜头:树叶的影子在风中渐渐消失。可能是夜深风停,也可能是月光移动改变了光影,给人时间流逝的静谧感。一个"尽"字让画面活了起来,我们仿佛能看见影子一点点淡去的过程。

后一句"虫声月下多"突然从视觉转到听觉。月光越亮,虫鸣越热闹,这种反衬手法很巧妙——通常我们觉得夜晚该是安静的,但诗人偏偏写出月光下的生机勃勃。"多"字用得特别准确,不是吵闹,而是此起彼伏的自然交响乐。

两句话形成有趣的对比:上句是消失的动态,下句是涌现的动态;上句无声,下句有声;上句写光影变幻,下句写声音密度。诗人就像个高明的导演,用两个镜头就拍出了完整的夜曲。

最厉害的是诗人没直接抒情,但透过这些细微的自然变化,我们能感受到他观察夜色的专注,以及那种融入自然的宁静心境。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比直说"我很宁静"更有感染力。

释惠崇

释惠崇,(?~一○一七),淮南(今江苏扬州)人(《清波杂志》卷一一),一作建阳(今属福建)人(《图绘宝鉴》卷三)。九僧之一,善诗,工画(《清波杂志》卷一一)。真宗天禧元年卒。今录诗十四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