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序(一九六九年六月六日)

端阳匆匆过了,正满城风雨。
佳期近,此时情绪,都在眉头心底。
真如梦,那堪回首,悲欢十二年间里。
算而今尝尽,人间辛酸滋味。
浦口斜辉,石城春晚,家门何处是。
梧桐旧院依然在,楼上灯窗笑语。
人去也,莫敲绣户,料空锁房中燕子。
念此间,几度欢歌,几番悲泪。
拭乾泪眼,暂抛离愁,后约为君许。
因不肯,低头忍辱,蜗居淮海,风雷激起,中年意气。
功过莫测,投阁未成,囚车示众金陵市。
生和死,已作等闲视。
偏偏难舍君情,未了枕边虚誓。
春恩当日,宠柳娇花,记舞筵歌席。
今相见,洗净铅华,衰颜残鬓,囚窗买粥,蓬头挑水。
隔楼遥望,咫尺天涯,南农真是伤心地。
料从此,团聚无期矣。
茫茫来日方长,人还不老,心犹未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69年端午节后,是特殊年代里一个知识分子饱含血泪的内心独白。全词用直白如话的语言,道尽了那个荒诞岁月里普通人的苦难与坚守。

上阕开篇就用"满城风雨"暗喻动荡的社会环境,端午节本该团聚却只能把情绪压在"眉头心底"。作者用"悲欢十二年间"道出漫长煎熬,而"人间辛酸滋味"六个字浓缩了所有苦难。石城(南京)的梧桐旧院还在,但物是人非,昔日欢声笑语变成空锁的燕巢,这种今昔对比格外刺痛人心。

中阕转入更残酷的现实描写。作者因不肯低头认罪被关押,囚车游街、生死置之度外,却放不下对爱人的承诺。"风雷激起"看似豪迈,实则是被迫害的无奈。最动人的是"未了枕边虚誓"这句,道尽铁窗硬汉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下阕通过强烈对比展现命运巨变:从前是歌舞宴席中的"宠柳娇花",如今变成囚窗买粥、蓬头挑水的阶下囚。"咫尺天涯"四个字写尽铁窗内外的绝望距离,而"南农"(南京农学院)这个具体地点,成了伤心记忆的坐标。结尾"心犹未死"的呐喊,是黑暗中不灭的人性光芒。

全词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血泪在监狱墙上刻下的日记。它珍贵在真实记录了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尊严被践踏却不肯屈服,肉体受折磨而精神不死。那些具象的生活细节——买粥、挑水、隔楼相望,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有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