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神潭洪氏醉经堂

久客急归程,风雨事驰骛。
黄流鸣涧壑,余波或被路。
堆埼珠联属,石径龃龉。
篮舆惴危登,杖策阻深度。
行行忽平岗,神潭渺东注。
徙旅鸠后先,烟火休薄暮。
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
醉经揭佳名,巨轴舒新句。
我亦旧高阳,糟粕尝已屡。
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
君但中圣贤,当自知佳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长期在外漂泊的旅人,在风雨中匆忙赶路回家的故事。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带我们走进这段旅程:

开篇用"久客急归程"直接点明游子归心似箭的心情。路上遇到山洪暴发,浑浊的洪水在山涧奔涌,甚至漫到了路面。这里用"黄流鸣涧壑"的"鸣"字特别巧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洪水咆哮的声音。

接着描写行路的艰难:乱石嶙峋的小路凹凸不平,坐着轿子都提心吊胆,拄着拐杖也难以行进。突然峰回路转,眼前出现平坦的山岗,神潭的水向东流去,这个转折让人眼前一亮。

傍晚时分终于到达目的地,主人热情招待。特别提到书房里堆满书籍,"醉经堂"这个雅致的名字和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显示出主人是个风雅之士。

最后四句最有意思:诗人说自己也是个爱酒之人("高阳"指酒徒),尝过不少美酒。别人说这酒味道淡,可能是他们不会品尝。这里用"舌根恐未具"幽默地说那些人大概是舌头没长好。最后劝主人继续享受美酒,说真正懂酒的人自然能体会其中妙处。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一次艰难的旅途写得充满生活情趣,特别是最后关于品酒的讨论,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了"懂的人自然懂"的哲理。诗人通过风雨归途与温馨招待的对比,疲惫旅程与把酒言欢的转换,让人感受到生活中苦尽甘来的美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