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游北湖》虽然只保留了前两句,但已经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历史人文的赞叹。
第一句"醒心亭下水涵天"用白话说就是:站在醒心亭往下看,湖水清澈得像是把整片天空都装了进去。这里用"涵天"这个生动的比喻,既写出了湖水的清澈广阔,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第二句"吏部风流三百年"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观转向人文历史。"吏部"指的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任吏部侍郎),诗人在这里遥想三百年前韩愈在此地的风雅往事。一个"风流"既指文采风流,也暗含对历史人物潇洒气度的追慕。
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空间与时间的巧妙切换:从眼前的一亭一水,联想到三百年前的文人雅事 2. 虚实结合:实写湖水倒映天空的景色,虚写历史人物的风采 3. 用词精准:"涵"字写活了水天交融的意境,"风流"二字浓缩了对先贤的敬仰
虽然我们看不到全诗,但仅这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思的画卷,让读者在欣赏湖光水色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脉的传承。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