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离开长安时写给好友王维的告别之作,字里行间充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友情的珍视。
前四句像在自言自语:每天寂寞地出门又空手而归,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可期待的?本想追寻理想生活("芳草"象征美好),却舍不得与老友分离。这里用"芳草"和"故人"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内心的矛盾——既要追求理想,又难舍友情。
五六句直接道出困境:当权者没人愿意帮我("相假"指提携),世上懂我的人太少了。这两句像一声叹息,既抱怨官场现实,又特别点出王维是难得的知音,为后文埋下伏笔。
最后两句作出决定:既然这样,不如回乡过清静日子吧。"掩扉"这个关门动作,既是归隐的象征,也透露出心灰意冷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索寞"(寂寞)的版本差异,无论选择哪个字,都强化了孤独感。
全诗用家常话写大情怀,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吐槽职场不顺,但写得含蓄优雅。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知识分子共同的困境:在现实压力与理想追求间挣扎,最后只能带着遗憾回归平凡。而诗中"知音"的珍贵,至今仍能引发强烈共鸣。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