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金人铭
晋太庙有石人焉,大张其口,而书其胸曰:我古之多言人也。无少言,无少事!少言少事,则后生何述焉!我读三坟五典八丘九索,赜罔深而不探,理无奥而不钩,故言满天下而无口尤。夫唯言立,名乃长久,胡为块然,生缄其口。自拘广庭,终身叉手?凡夫贪财,烈士殉名,盗跖为浊,夷柳为清。鲍鱼为臭,兰圃为馨。莫贵澄清,莫贱滓秽,二者言异,归于一会。尧悬谏鼓,舜立谤木,听采风谣,惟日不足,道润群生,化隆比屋。末叶陵迟,礼教弥衰,承旨则顺,忤意则违。时好细腰,宫中皆饥;时悦广额,不作细眉。逆龙之鳞,必陷斯机,括囊无咎,乃免诛夷。颠复厥德,可为伤悲。斯可用戒,无妄之时,假说周庙,与言为嗤。是以君子,追而正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反金人铭》借用一个石人的口吻,讽刺了当时社会对言论的压制,倡导直言敢谏的精神。全诗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1. 石人自述 开头虚构了一个立在晋国太庙的石像,它张开大嘴,胸口刻着字自称是"古代话多的人"。它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人人都不说话不做事,后代还能学到什么?我读遍天下典籍,深究所有道理,所以话说得再多也不会出错——这是在反驳"沉默是金"的传统观念。
2. 批判沉默哲学 诗中反问:为什么要像块石头一样闭着嘴?整天在朝堂上束手束脚?这里用"叉手"(抄着手不敢动)的生动形象,讽刺官员们明哲保身的态度。
3. 价值观对比 用对比手法说:普通人贪财,英雄重名声;盗跖代表污浊,伯夷代表高洁;臭鱼和香兰截然不同——但作者认为,看似对立的二者其实本质相同,都是在坚持自己的信念。
4.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赞美尧舜设立谏鼓谤木(古代意见箱)的传统,说明听取民意才能治国。但现实是:领导只爱听顺耳话,就像楚王喜欢细腰(典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大家就拼命讨好。逆耳忠言像摸龙鳞一样危险,导致人人闭嘴自保。
5. 警示意义 最后点明主旨:这种风气会败坏道德。表面说是周庙的典故,实际在讽刺当下。聪明人应该纠正这种歪风。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石头人这个叛逆形象,打破"慎言"的传统教条 - 用"细腰""广额"等生活化比喻,揭露阿谀奉承的社会病态 - 最后落脚到"君子应当纠正错误",传递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本质上,这是一篇古代版的《论言论自由》,用幽默夸张的方式,说出了"真话对国家很重要"的严肃道理。
孙楚
(?—293)西晋太原中都人,字子荆。才藻艳拔,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迁著作郎。参石苞骠骑军事。恃才傲物,遂构嫌隙,致湮废积年。后扶风王司马骏与楚旧好,起为参军。官终冯翊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