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用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灾荒年代的悲惨画面,读来令人揪心。
上片开头就像纪录片镜头:灾荒年年有,但今年特别惨——洪水淹没了所有田地。老百姓家破人亡,父母子女被迫离散,幸存者只能指望有钱人发善心收留青壮年劳力。这里"壮家汉"的求生渴望背后,暗示着老弱病残只能等死的残酷现实。
下片转向更触目惊心的场景:连本该清净的寺庙都变成了救济院(悲田院),可见灾情之重。百姓日夜烧香磕头,把最后希望寄托于苍天开眼。残缺的"频□□"可能是"频叩首",这种残缺反而强化了百姓绝望中机械重复祈祷的凄凉感。
全词最震撼的是两个反差:禅林本应超脱尘世,却沦为苦难收容所;百姓不怨天尤人,反而更虔诚求告,这种逆来顺受更显悲哀。作者没有直接批判时政,但通过白描灾民惨状,无声控诉了当时社会救济体系的失效。
净端
(1030或1032—1103)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通经史,善诗书。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有《吴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