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友人短暂相聚又即将分别的场景,充满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开头用"巢林鸟"比喻漂泊的游子,暗示人生如鸟栖枝头般短暂无常。他们在酒宴中畅饮,却感叹事业未成,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中间四句是精妙的景物描写:山间明月、江畔高楼、门前停泊的小船、延伸入竹林的小路,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静谧的月夜江景图。看似写景,实则用空旷的月色和晨光中的江水,暗喻人生前程的渺茫。
最后两句将这份离愁别绪比作随风摇曳的沧波,把难以言说的惆怅寄托在浩渺江水之中。全诗没有直接抒发哀愁,但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羁旅之思和人生感慨。
最动人的是诗中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诗人把复杂的情感都化入自然景物中,让山水替他诉说心事,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