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吴献臣

细把平生点一过,病根深在隐微窝。
衔枚血战殊无效,更合灵丹乞华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名为《复吴献臣》的诗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它:

首先,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似乎是在描述一种内心的挣扎或者一种深深的困扰。作者似乎正面临某种困难或挑战,并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情感和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压抑和寻求解脱的情感张力。

接下来,我们可以逐句分析这首诗:

第一句,“细把平生点一过”,可以理解为作者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反思自己的经历和所作所为。这里的“点一过”,可以理解为回顾或者审视的意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正在寻找问题的根源。

第二句,“病根深在隐微窝”,这句话则进一步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作者把自己面临的问题比喻为一种“病根”,而且这个病根深深地隐藏在内心的深处,难以察觉和发现。这也反映出作者面临的困扰是内心深处的,需要深入反思和自我探索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第三句,“衔枚血战殊无效”,这里的“衔枚血战”可以理解为作者在面对困难时所做出的努力和斗争。然而,“殊无效”则表明,尽管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似乎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作者面临的困境的理解。

最后一句,“更合灵丹乞华陀”,这里的“灵丹”和“华陀”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元素。“灵丹”通常被认为是能够治愈疾病的神奇药物,“华陀”则是古代著名的神医。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寻求解决之道的愿望,希望能够找到像华陀那样的智者或者灵丹那样的神奇方法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反思和自我探索,以及寻求解决之道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满了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和探索精神。

邹智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十二岁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第一,即有志擿奸发伏。曾上书明宪宗,建议亲贤良,疏宦官,罢浮冗而广求风节之臣,考经史之义理而明圣学。邹智至广东,闻理学陈宪章讲学于新会,乃往受业,自此学益精深。弘治四年(1491)因病卒于官,年仅二十六岁。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邹智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加修饰。撰有《立斋遗文》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