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面,用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闲适恬淡的心境。
前两句"树闲烟不破,溪静鹭忘飞"勾勒出一个静谧的世界:树木静静地伫立,连炊烟都轻柔得不忍心打破这份宁静;溪水如此平静,连白鹭都忘记了飞翔,陶醉在这份安宁中。诗人用拟人手法,让烟有了情感,让鹭有了记忆,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后两句"更爱幽奇处,斜阳艳翠微"则进一步深化意境:诗人最爱那幽深奇妙的角落,夕阳的余晖为青翠的山色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艳"字用得巧妙,既写出了夕阳的绚烂,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静中有动":表面写的是静止的树、不散的烟、停驻的鹭,但透过"斜阳"的移动和色彩变化,我们能感受到时光的流动。诗人用细腻的观察,把最普通的自然景物写得充满灵性,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