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歌筵赠香兰(香兰工苏州曲)
真个销魂否。
把扬州、二分明月,妙传樱口。
解唱江南肠断句,我亦词场昆丑。
怎禁得、晚妆时候。
听取琵琶衫更湿,看啼痕、点点青衫透。
花影下,灯如豆。
江湖法曲飘零后。
慨天涯、同嗟沦落,风弦尘酒。
见惯司空心己醉,人比黄花还瘦。
谩说是、何堪依旧。
梦里吴淞曾话雨,笑柔情、又系秦淮柳。
诗句在,看罗袖。
把扬州、二分明月,妙传樱口。
解唱江南肠断句,我亦词场昆丑。
怎禁得、晚妆时候。
听取琵琶衫更湿,看啼痕、点点青衫透。
花影下,灯如豆。
江湖法曲飘零后。
慨天涯、同嗟沦落,风弦尘酒。
见惯司空心己醉,人比黄花还瘦。
谩说是、何堪依旧。
梦里吴淞曾话雨,笑柔情、又系秦淮柳。
诗句在,看罗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叫香兰的歌女,她唱苏州小曲特别动人。作者用很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她歌声的沉醉和两人同病相怜的感慨。
开头就很抓人:"真能让人魂都丢了吗?"用夸张手法说香兰唱得太好听了。接着用"二分明月"比喻她歌声清亮动人,像扬州最美的月光从樱桃小口里流出来。
中间部分特别有画面感:听着她唱悲伤的江南小调,作者说自己像个戏台上的小丑(自嘲听入迷的傻样)。晚上听她弹琵琶时,眼泪把衣服都打湿了——这里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暗示两人都是天涯沦落人。
后半段写人生感慨:江湖漂泊多年,现在遇到同样境遇的香兰。用"人比黄花瘦"形容憔悴,说虽然嘴上说着"还是老样子",其实心里很苦涩。最后回忆梦中在吴淞江边听雨聊天,醒来又见她在秦淮河边,诗句还留在她的衣袖上——这个结尾特别美,把短暂的相遇写得既真实又梦幻。
全词妙在三点:1.把歌声写得看得见摸得着(如月光、眼泪);2.用很多对比(热闹的歌宴和孤独的心境);3.明明是写歌女,却写出了所有漂泊者的共鸣。就像我们今天在异乡遇到知音,明明在欢笑,心里却泛起乡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