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名叫方虚谷的长者的,表达了对这位长者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前两句"天壤一虚叟,见之梦寐中"说这位方虚谷老先生就像天地间的一位隐士高人,作者常常在梦中见到他。这里用"天壤"形容老先生超脱尘世的境界。
接下来的"岂必真及门,私淑恩何穷"意思是虽然没能正式拜师,但私下里从老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受惠无穷。"私淑"就是指私下学习、仰慕的意思。
"易说晓棂白,诗编夜檠红"这两句很生动,描绘了作者刻苦学习的场景:天刚亮时在窗前研读《易经》,晚上点着灯编写诗集。"棂"是窗格,"檠"是灯架,用"白"和"红"形成色彩对比。
最后两句"终然欠参请,小草依松风"表达了遗憾:虽然一直没能当面请教,但自己就像小草依傍着松树一样,始终受到老先生的影响。"松风"比喻老先生的品格和学问。
整首诗语言朴实但感情真挚,通过日常学习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师长的敬仰之情。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求学态度,以及"小草依松"的谦逊感恩之心。
陈栎
(1252—1334)元徽州休宁人,字寿翁。学宗朱熹。宋亡,隐居著书。仁宗延祐初,乡试中选,不赴礼部试,教授于家。性孝友,刚正,动中礼法,与人交,不以势合,不以利迁。善诱学者,谆谆不倦。所居堂名定宇,学者称定宇先生,晚称东阜老人。有《尚书集传纂疏》、《历代通略》、《勤有堂随录》和《定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