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访郑平子先生(壬午)

北下平桥,西通小巷,家于半村。
视门庭萧寂,居然名士,书琴静好,澹尔清人。
矮菊花秋,高林竹夏,暗水鱼行触约纶。
聊栖隐,任单扉昼掩,隔破风尘。
柴桑应是前身。
八十日辞官不厌贫。
任案头萤火,一囊干杀,室中苔草,四壁寒皴。
老据词坛,天存我法,今日康成道自尊。
时披对,念当思瞆瞆,况抱余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隐居乡间的文人郑平子先生的生活场景和精神境界,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坚守。

上阕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郑先生的居住环境:一座位于桥头村落的简朴住宅,门前冷清却透着文人雅致。通过"矮菊花秋,高林竹夏"的四季景物,以及鱼儿轻触钓线的细节,营造出闲适的隐居氛围。主人公自愿选择这种"单扉昼掩"的生活,主动与喧嚣尘世保持距离。

下阕揭示主人公的精神追求。用陶渊明(柴桑)的典故,表明他像古代隐士一样宁可清贫也不为官。"案头萤火"、"室中苔草"的贫寒景象,反衬出他"老据词坛,天存我法"的学术坚持。结尾处"抱余孙"的温馨画面,暗示这种文化品格正在代代相传。

全词最动人的是塑造了一个现代社会中罕见的文人形象:在物质匮乏中坚守精神家园,在寂寞清贫里保持学术尊严。这种"宁可清贫也要活得有骨气"的生活态度,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具有启示意义。艺术上通过环境烘托、细节刻画和今昔对比,让抽象的精神追求变得具体可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