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比喻,讲了一个深刻的禅宗道理:执着于表面形式反而会错过真正的智慧。
前四句用生活场景打比方: - "撞墙撞壁"说人像无头苍蝇乱闯,比喻不懂变通的固执。 - "曲不藏直"像说弯曲的树枝遮不住笔直的树干,暗指真理无法被表面现象掩盖。 - "摘叶拈花"指刻意追求禅机(像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但作者认为与其这样,不如保持简单朴素("与俭宁奢")。
中间四句打破常规认知: - 说罗汉(得道者)也有贪嗔痴(佛教三毒),如来佛也会说两种不同的话,颠覆人们对"完美觉悟者"的想象,暗示真理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 "聋人争得闻"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最后"吃茶去"是著名禅宗公案,意思是该干嘛干嘛,平常心就是道。
最后三句的"保福老"可能指某位禅师: - 重复称呼带着感叹,说他虽有"铁眼铜睛"的洞察力,最后还是"失了",说明过度追求看透本质,反而会失去本心。
全诗核心是反对刻意求道:撞墙较劲不如顺其自然,摘花弄巧不如简单喝茶,就算修炼成火眼金睛,太过执着也会迷失。用今天的话说,就像总想找"人生终极答案"的人,反而忽略了当下生活的滋味。
释道昌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