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
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槩。
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
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
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
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
有时逐樵渔,尽(一作永)日不冠带。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
色向群木深(一作沈),光摇一潭碎。
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
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
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槩。
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
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
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
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
有时逐樵渔,尽(一作永)日不冠带。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
色向群木深(一作沈),光摇一潭碎。
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
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终南山的生活,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境。
1. 厌倦世俗,归隐山林: 诗的开头,诗人直言自己“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意思是收敛行迹回归田园,静下心来告别世俗之人。他白天在草堂休息,只与终南山的双峰相对,表现出对喧嚣尘世的厌倦和对宁静山林的向往。
2. 逍遥自在,享受自然: 诗人兴致来了就尽情游玩,遇到美景就尽情欣赏,在窗下著书,还能看到远处的城市。他感叹自己曾经被世俗所误,辜负了对自然的热爱,如今终于回归山林,看到松杉已经长大,感到欣慰。
3. 与僧为伴,随性而活: 诗人偶尔靠近寺庙,经常能与名僧相会,有时跟随樵夫渔夫一起劳作,整天不戴冠带,无拘无束。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4. 描绘美景,寄托情怀: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的美景:新月从崖口升起,石门冲破苍茫的云雾,树木深处色彩深沉,潭水波光粼粼,碎成一片。这些景象既是对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也寄托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
5. 追慕先贤,感慨人生: 诗的最后,诗人想起了古代隐士郑生和严子陵,感叹他们的事迹虽然已经过去千年,但仍然值得追忆。这既是对先贤的敬仰,也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肯定。
总结: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表达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充满了对自由、宁静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