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孤独的梧桐树,通过树的形象传递出高洁坚韧的品格。
开头用凤凰的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来衬托梧桐的高贵,月光下的梧桐显得清冷孤傲。虽然树叶凋零、枝干空荡,但它依然保持着苍翠的挺拔姿态,象征着在困境中依然坚守本心。
"虚心"指梧桐树干中空,暗喻人应当谦虚包容;"直影"则强调它笔直的身影,代表正直不阿的品格。最后两句说,即使弹出的琴声(古琴常以梧桐木制作)带着苦涩,但清越高雅的音调依然值得用心演奏——这暗示了孤傲者或许不被理解,但其内在的价值与魅力终会显现。
全诗借孤桐写人,赞美了在孤独中保持正直、在冷落中坚持高洁的精神。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