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看猎赠元戎

绣帘临晓觉新霜,便遣移厨较猎场。燕卒铁衣围汉相,
鲁儒戎服从梁王。搜山闪闪旗头远,出树斑斑豹尾长。
赞获一声连朔漠,贺杯环骑舞优倡。军回野静秋天白,
角怨城遥晚照黄。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贵族围猎的盛大场景,以及猎后庆功宴的欢乐氛围。全诗像一幅动态画卷,我们可以分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清晨准备) 开篇用"绣帘临晓觉新霜"展现贵族生活的精致——清晨侍女掀开绣花帘幕时发现结了霜,立刻张罗着把厨房搬到猎场。这里"燕卒铁衣""鲁儒戎服"的对比很有趣:穿铠甲的士兵保护着文官打扮的宰相,而平时穿儒服的学者却换上了梁王的猎装,暗示这场狩猎是文武百官共同参与的盛事。

第二部分(狩猎过程) 诗人用"闪闪旗头""斑斑豹尾"这样亮眼的色彩词,让我们仿佛看到猎旗在山间闪烁、豹尾装饰在树丛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画面。"赞获一声"特别传神——随着一声喝彩,整个北方草原都回荡着欢呼声,骑兵们围着篝火看艺人表演,场面热烈欢腾。

第三部分(庆功宴) 黄昏时分军队归来,原野恢复宁静,但城内却是另一番景象:侍女们举着红烛在门口迎接,华堂里正筹备着慰劳宴席。结尾的"红袖持烛"与开头的"绣帘新霜"形成温暖呼应,从清晨寒霜到夜晚烛光,完整展现了贵族们从出猎到庆功的一天。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像电影镜头般由早到晚的完整叙事 2. 用"绣帘""红袖"等生活细节冲淡狩猎的肃杀之气 3. "闪闪""斑斑"等叠词让画面充满动感 4. 通过服饰变化(儒服变戎装)含蓄展现人物身份转换

本质上是通过狩猎活动,展现古代上层社会将军事训练、社交娱乐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既有尚武精神,又不失风雅情趣。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