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闰馀有何好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通过作者的回忆和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下面我们来逐句分析一下这首《水调歌头·闰馀有何好》的精髓和魅力。

1.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 - 闰馀:闰年额外增加的一个月。这里指一年中有两个中秋节。中秋佳节通常是人们团圆和思念的时刻,而作者却认为闰年多了一个中秋反而不好。 - 意思:提到闰年多了一个中秋节,作者觉得这并不好。似乎暗示了他更怀念的是那些特殊而纯粹的美好时刻。

2. 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 - 补天修月:源自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如女娲补天、后羿修月,这里指那些伟大的人物。 - 意思:提到那些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已经远去,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了,但他们的事迹和风采却让后人铭记,千古留名。

3. 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 - 少日:年轻时候。 - 南昌幕下:指当时的南昌,这里有许多才子佳人聚集。 - 洪徐苏李:分别指洪迈、徐俯、苏轼、李清照等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 - 快意作清游:快乐地游览。 - 意思:在年轻的时候,作者在南昌遇到了很多文学大家,他们一起游玩,意气风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4. 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 送日:傍晚。 - 西岭:西边的山岭。 - 得月:晚上。 - 东楼:东边的楼台。 - 意思:傍晚时分在西岭送别,晚上登上东楼观赏月亮。这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5.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 - 四十载:四十年。 - 两人:这里指与作者一起的朋友或同伴。 - 总白头:都已年老。 - 意思:四十年过去了,和朋友们一起并肩走过了大半个青春,都已经白发苍苍。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6. 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 - 沧海成陆:比喻世事变迁,沧海变为陆地。 - 萍迹:漂泊不定的生活。 - 南州:南方。 - 意思:经历了世事变迁,曾经的故乡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像漂泊无定的浮萍一样,如今落脚在南方的某个地方。

7. 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 - 神京:京城,指当时的政治中心。 - 芗林:这里指周围的环境和景致。 - 芳气袭衣裘:香气扑鼻,衣服都沾上了花香。 - 意思:京城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但还好有周围的环境和景色带来了一丝安慰,让人心情稍微好一点。

8. 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 - 断送:终结。 - 馀生:余下的生命。 - 唯酒可忘忧:只有喝酒才能暂时忘却心中的忧愁。 - 意思:对于余下的生命,只能借酒浇愁,暂时忘却心中的忧伤与烦恼。

总结: 这首词通过作者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变故时的无奈和淡淡的忧伤。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在困难中寻求慰藉、寻找解脱的心情,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