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学使郑筠谷夫子还朝三十韵
南屏誇毓秀,西浙信钟奇。
邹鲁心源接,皋夔事业宜。
摛辞先紫闼,簪笔上丹墀。
鳌禁回翔日,龙楼申命时。
风期储作相,简畀命为师。
圣代恩光美,诸生教育垂。
中川飞綵舸,长路飏云旂。
被化千馀里,劳臣三载期。
弦歌声络绎,羽籥舞参差。
继志人皆仰,因材笃靡遗。
冰壶常自耀,水鉴果无私。
舒啸闻鸾凤,挥豪篆虎螭。
春风开绛帐,夜雪坐皋比。
语默无非教,周旋必中规。
叩帘仍待问,撤幕不差池。
三变容皆见,一隅举所疑。
持衡馀奖进,取士掩瑕疵。
披览官斋晚,微吟夜漏迟。
孤寒群爱戴,蹶弛荷扶持。
昔岁彤廷诏,曾令蓬户窥。
不才尘荐牍,授简写新诗。
坐待官厨饫,吟看日晷移。
几回瞻謦欬,再拜奉师资。
知遇真难报,蹉跎尚若斯。
惊心易寒暑,临别重讴思。
哲匠饶经济,名贤好翼为。
鸾台九重待,凤阁百僚随。
教泽咸沾被,酬恩难絷维。
抠衣姑孰路,惆怅送旌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写给恩师郑筠谷的送别之作,用真挚的情感和华丽的辞藻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与不舍。全诗可分为五个部分:
1. 老师的成就与荣耀(开头12句) 诗人开篇就夸赞老师是皇帝器重的儒学大家,学问深厚如孔子故乡(邹鲁),治国才能堪比古代名臣(皋夔)。通过"紫闼""丹墀""鳌禁"等皇宫意象,展现老师曾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朝政的辉煌经历,暗示他本可当宰相,却被选派为教育官员。
2. 教育事业的奉献(13-24句) 生动描写老师乘船赴任、三年育人的场景。用"弦歌""舞蹈"表现教学氛围的生动,用"冰壶""水鉴"比喻老师品性高洁、评判公正。细节如"夜雪坐皋比(虎皮坐垫)"展现老师深夜工作的勤勉,"撤幕不差池"显示他批改作业的严谨。
3. 对学生的关怀(25-32句) 特别强调老师对寒门学子的照顾:"孤寒群爱戴"指他关爱贫困学生,"蹶弛荷扶持"说连顽劣学生都得到引导。诗人自述当年作为普通学子(蓬户)因老师推荐才有机会展示才华,回忆老师边吃饭边批改诗文的温馨场景。
4. 离别的不舍(33-40句) 直接抒发情感:师生相处时光飞逝,如今分别在即令人心痛。用"惊心易寒暑"表达岁月匆匆,用"临别重讴思"强调依依惜别。同时祝福老师回到中央任职(鸾台、凤阁指朝廷部门),继续施展抱负。
5. 送别的惆怅(最后4句) 结尾画面感极强:诗人站在姑孰(今安徽当涂)的路边,望着老师的车马旌旗渐渐远去,满心惆怅。"抠衣"这个整理衣冠的动作细节,透露出郑重其事的送别之情。
全诗亮点在于: - 用"春风开绛帐"vs"夜雪坐皋比"的冷暖对比,展现老师全年无休的奉献 - "语默无非教"金句:老师连沉默都是教育,体现身教重于言传 - 通过"撤幕不差池"等具体事例,避免空泛赞美 - 结尾的马路送别场景,让情感落地,容易引发共鸣
本质上,这是古代版的"最美教师"赞歌,既有对教育工作者鞠躬尽瘁的礼赞,也饱含学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恩,今日读来依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