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轩道院竹石
灵石起微云,高篁啸飞雨。
解襟散幽寂,清心见琳宇。
道人方燕坐,碧鲜照巾屦。
客来但对面,庄视不得语。
如观温伯雪,目击破千虑。
清风何方来,泠然入窗户。
群籁起虚谷,众妙会灵府。
飘飖紫凤鸣,萧瑟骊虬舞。
伊予堕尘网,憧憧困驰骛。
神栖方外久,梦绕云卧屡。
永愿继壶公,终当效巢父。
解襟散幽寂,清心见琳宇。
道人方燕坐,碧鲜照巾屦。
客来但对面,庄视不得语。
如观温伯雪,目击破千虑。
清风何方来,泠然入窗户。
群籁起虚谷,众妙会灵府。
飘飖紫凤鸣,萧瑟骊虬舞。
伊予堕尘网,憧憧困驰骛。
神栖方外久,梦绕云卧屡。
永愿继壶公,终当效巢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雅致的道院景象,以及诗人在此感受到的超脱尘世的心境。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1. 道院清景(前八句) 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道院环境:石头上升起薄雾,竹林在风雨中摇曳。脱下外衣感受幽静,心灵在道观中变得纯净。道人静坐修行,青翠的竹子映照着他的衣鞋。客人来访时,只是安静对视,无需言语交流——就像古人温伯雪"目击道存"的典故,一个眼神就能让人放下杂念。
2. 自然天籁(中间六句) 清风穿过窗户带来凉意,山谷中回荡着自然声响,各种玄妙感受汇聚于心。诗人用紫凤鸣叫、骊龙起舞的想象,形容这种天人合一的体验,展现出道家崇尚的自然韵律。
3. 出世向往(最后六句) 对比眼前的超然境界,诗人感叹自己仍被困在世俗奔波中。虽然身体在尘世,但精神早已向往这种隐居生活。最后用"壶公"(传说中缩地成仙的道士)和"巢父"(上古隐士)两个典故,表达想要彻底归隐的愿望。
全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既有竹林风雨的动态美,又有道人静坐的禅意;既有现实景物描写,又有神话想象的升华。诗人用质朴的语言传递出对道家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渴望摆脱世俗束缚的心情。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自然声响中的顿悟",让读者也能感受到片刻的心灵宁静。
袁易
(1262—1306)平江长洲人,字通甫。力学不求仕进。辟署石洞书院山长,不就。居吴淞具区间,筑堂名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雠。有《静春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