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崖哭明圃子留

圣代遗民本不多,频年锋镝又销磨。
衰宗尚剩农兼圃,至性同归笠与蓑。
只道阳春回律管,岂知长夜闭烟萝。
瑶华且受霜风折,冉冉孤根奈若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遗民(前朝忠臣)在改朝换代后的痛苦与无奈,用朴素的语言传递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前两句点明背景:前朝留下的忠臣本就不多,连年战乱又让这些人逐渐消失。就像秋风中零星的落叶,时代的巨轮碾碎了他们的坚持。

三四句写自己的生活现状:家族衰败后,自己只能务农为生,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笠与蓑"这种农夫装束,反而成了精神坚守的象征,说明他宁可清贫也要保持气节。

五六句情绪转折:原以为春天会回来(期待复国),没想到永远陷入黑暗(复国无望)。"长夜闭烟萝"这个意象特别生动,就像一个人被永远锁在长满野藤的黑夜里,透出窒息的绝望。

最后两句以花喻人:美丽的花(比喻理想/气节)被风霜摧残,孤独的根基(指自己)又能怎么办呢?这里既有对自身命运的哀叹,也暗含着"即使孤独也要坚持"的倔强。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矛盾感:一边是"农兼圃"的平凡生活,一边是"瑶华"般的精神追求;明知复国无望,却仍用"孤根"的姿态坚守。诗人用种花务农这些日常景象,写出了遗民群体"带着伤痛生活"的坚韧,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生命力。

方文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