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一座荒凉冷清的河上公庙,通过简洁的画面传递出对历史人物和经典的追忆。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荒庙图:河上公留下的遗迹就在路边,但早已无人问津。空荡荡的庙里杂草丛生,后三字残缺处可能继续描写破败景象。这些具体意象生动展现了圣贤被遗忘的凄凉。
五六句笔锋一转,用"知圣""表仙"点出河上公的不凡——他不仅是通晓圣贤之道的智者,更是能腾云驾雾的神仙人物。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让历史人物带上了神秘色彩。
结尾落到现实影响:自汉文帝之后,河上公注解的《道德经章句》一直流传至今。这说明虽然庙宇荒芜,但他的思想精华仍通过典籍影响着后世。
全诗妙在对比艺术:破庙杂草与不朽典籍,荒凉遗迹与永恒思想,形成强烈反差。作者没有直接抒情,但透过这些画面,自然流露出对先贤的敬仰和对经典传承的欣慰。这种"睹物思人"的写法,比直白的赞美更有感染力。
祖咏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