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庐山寺老胜师
离乡十九年,日有如年久。
归来山水亦依然,人物存亡半非旧。
庐阜之前我舅宅,此寺如我东西家。
每来舅家必到此,粤自齿稚今疏牙。
庾岭闽山四千里,青衫谪逐自我始。
筑台东望几悽凉,亲故满前争不喜。
林下相逢真实人,非戚非疏非故新。
执手之言行处亲,是以还家一百二十日,五回松下问禅因。
此身非我身,有君有父,有神有民。
俯仰回环知有待,古之人居不黔突,行不已轮。
师住无住,我动非动。
来不须迎,去不须送。
聚散会离,百年一梦。
大千沙界等閒言(补钞作看),寻常只把毫端弄。
归来山水亦依然,人物存亡半非旧。
庐阜之前我舅宅,此寺如我东西家。
每来舅家必到此,粤自齿稚今疏牙。
庾岭闽山四千里,青衫谪逐自我始。
筑台东望几悽凉,亲故满前争不喜。
林下相逢真实人,非戚非疏非故新。
执手之言行处亲,是以还家一百二十日,五回松下问禅因。
此身非我身,有君有父,有神有民。
俯仰回环知有待,古之人居不黔突,行不已轮。
师住无住,我动非动。
来不须迎,去不须送。
聚散会离,百年一梦。
大千沙界等閒言(补钞作看),寻常只把毫端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离乡19年的游子重返故地后,在庐山寺庙与老僧对话时的人生感悟。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三个层次的人生思考:
1. 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开头用"离乡十九年,日有如年久"这样直白的对比,说透漫长思乡之苦。回到家乡发现山水依旧,但熟人"一半在世一半已逝",连小时候常去的寺庙都显得陌生。通过"从换乳牙到牙齿稀疏"的时间跨度,让人真切感受到岁月流逝。
2. 宦海浮沉的释然 提到自己被贬谪到四千里外的经历时,没有抱怨而是坦然接受。用"在东边筑台眺望"这个细节,生动展现思乡之情,但随即用"亲友团聚的喜悦"冲淡了凄凉感,体现作者豁达的心态。
3. 人生本质的禅悟 最后通过与老僧的对话,用"身体不属于自己"(要尽忠尽孝)、"烟囱没熏黑就搬家""车轮不停转动"等比喻,说明人生短暂多变。提出"来去自由""聚散如梦"的观点,把大千世界看作笔尖玩耍的沙画,传递出超脱物欲、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
全诗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长者在炉边谈心,用"寺庙如第二个家""五回松树下请教"这样生活化的场景,把深刻的佛理说得亲切自然。最后用"沙画"的意象收尾,既浪漫又富含哲理,让普通人也能读懂其中"看淡得失,活在当下"的智慧。
郑侠
(1041—1119)福州福清人,字介夫,号大庆居士、一拂居士。英宗治平四年进士。调光州司法参军。秩满入京,对王安石言新法不便。久之,监安上门。神宗熙宁七年,久旱不雨,流民扶携塞道,绘流民图上之,奏请罢新法,次日,新法罢去者十有八事。吕惠卿执政,又上疏论之,谪汀州编管,徙英州。哲宗立,始得归。元符七年,再贬英州。徽宗立,赦还,复故官,旋又为蔡京所夺,遂不复出。有《西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