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泰山拟唐李白(录三首) 其一
自我来泰山,于今忽五年。
每登日观峰,并坐肩吾轩。
方瞳被两鬓,宛若垂云烟。
佩服龙门衣,霞彩光晔然。
谓我畏垒山,曾共桑庚眠。
重来五千载,一笑俱忘言。
而乃天仙姿,畴能识毫颠。
既来不须臾,又复归沧田。
揽衣不能下,泪下如流泉。
每登日观峰,并坐肩吾轩。
方瞳被两鬓,宛若垂云烟。
佩服龙门衣,霞彩光晔然。
谓我畏垒山,曾共桑庚眠。
重来五千载,一笑俱忘言。
而乃天仙姿,畴能识毫颠。
既来不须臾,又复归沧田。
揽衣不能下,泪下如流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登泰山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时光的深刻感悟。
诗人说,自己来到泰山已经五年了,常常登上日观峰,坐在肩吾轩(可能是泰山上的一个亭台)欣赏风景。他形容自己的眼睛深邃,鬓发如云烟般飘逸,穿着仙气飘飘的衣服,霞光映照下显得光彩熠熠。
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曾在畏垒山(可能是另一座山)与桑庚(可能指隐士或友人)同眠,仿佛经历了漫长的五千年时光,如今重逢,却只是相视一笑,无需言语。他感叹自己虽有天仙般的风姿,但世间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境界?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刚来泰山不久,又要回归尘世。他依依不舍,甚至泪如泉涌,却无法停留。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对自然的敬畏——泰山的高峻、霞光的绚烂,都让诗人感受到天地的壮美。 2. 对时光的感慨——五千年像一瞬间,人生短暂,聚散无常。 3. 孤独与超脱——诗人自比天仙,却无人能懂,既有遗世独立的洒脱,也有不被理解的怅惘。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豪迈的仙气,也有人间的惆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