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寿春废虎坑余以春二月至郡主吏举所职称霍山多虎每岁采茶为患择肉于人至春常修陷阱数十所勒猎者采其皮睛余悉除罢之是岁虎不复为害至余去郡三载
匪将履尾求兢惕,那效探雏所患争。
当路绝群尝诫(一作试)暴,为猫驱狝亦先迎。
每推至化宣余力,岂用潜机害尔生。
休逐豺狼止贪戾,好为仁兽答皇明。
当路绝群尝诫(一作试)暴,为猫驱狝亦先迎。
每推至化宣余力,岂用潜机害尔生。
休逐豺狼止贪戾,好为仁兽答皇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治理寿春(今安徽一带)时废除捕虎陷阱的故事,核心思想是"仁政胜于暴力"。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 1. "履尾求兢惕"指踩着老虎尾巴提心吊胆,"探雏所患争"指掏鸟窝引发争斗,这两句说治理不能靠制造恐惧和掠夺。 2. 接着用"当路绝群"(像拦路虎般霸道)和"为猫驱狝"(像为保护家猫而杀野猫)作比,指出暴力手段虽能一时见效,但本质仍是伤害。
后四句阐明治理哲学: 1. "至化宣余力"指用教化感化取代暴力,"潜机害尔生"批评暗中设陷阱的阴险手段。 2. 最后升华主题:真正的治理不是简单消灭豺狼(暴力镇压),而是培养仁德(如瑞兽麒麟),这样才配得上圣明时代。
全诗妙在: - 用"废虎坑"这件小事,讲治国大道理 - 通过"虎/猫/豺狼/仁兽"的动物比喻,让抽象理念变得生动 - 结尾"答皇明"的提法,既颂扬时代又暗含劝谏
本质上是一篇"反对懒政暴力,提倡智慧仁政"的治理宣言,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务实又充满温度的政治智慧。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