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秋夜坐雨
洒竹生凉,弹蕉打碎,萧条早作秋声。敲破疏窗,耳旁听渐分明。
吟秋不问秋深浅,但挑灯、牵动愁情。觉愁来、无似秋多,梦也难成。
吹笳况近霜天候,怕江城雁语,沙渚蛩鸣。人远书迟,萧斋厮傍寒檠。
湿云刚送征鸿过,盼佳音、稳递邮程。甚因由、耽搁明朝,数遍残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高阳台·秋夜坐雨》写的是一个人在秋雨夜里孤独愁闷的心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环境烘托愁绪 开篇用雨打竹子和芭蕉的声音,立刻营造出冷清秋夜的氛围。"弹蕉打碎"这个动作描写特别生动,仿佛能听到雨点把芭蕉叶打碎的声响。这些秋声透过破旧的窗户越来越清晰,就像愁绪一样越来越浓重。
二、孤独的具体表现 主人公在雨夜独自挑灯,越看灯火越觉得忧愁。这里有个巧妙的对比:秋意深浅不重要,重要的是灯火勾起的愁思比秋天本身更浓,连做梦都难。接着用胡笳声、雁叫、蟋蟀鸣这些秋天典型的声音,进一步强化孤独感。
三、牵挂与等待 后半段转向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人远书迟"直接点明愁的根源——等不到远方来信。看着湿漉漉的云送走南飞的大雁,盼着能带来好消息,结果等到天亮都没等到。"数遍残更"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生动展现了辗转难眠、一遍遍数着更声等待天亮的焦灼。
全词最妙的是把秋雨声和愁绪完全融合,雨声的每一处变化都对应着情绪的起伏。从听雨到愁来,从盼信到失望,层层递进,把现代人也能体会的那种"越等越心焦"的感觉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