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乐府无曲字。)

长城飞雪下,边关地籁吟。
濛濛九天暗,霏霏千里深。
树冷月恒少,山雾日偏沈。
况听南归雁,切思胡笳音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关冬日雪景图,通过自然景象的刻画传递出戍边将士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前四句用"飞雪""地籁吟"等动态描写,展现边关风雪肆虐的场景——长城内外大雪纷飞,风声像大地在呜咽,昏暗的雪幕遮蔽天空,千里之地都笼罩在迷蒙的雪雾中。这里用"濛濛""霏霏"两个叠词,既形象表现了雪势之大,又暗示了将士们迷茫的心境。

五六句转向静态描写:树木因寒冷显得稀疏,连月亮都很少露面;群山被雾气笼罩,连太阳都早早西沉。这两句通过"月少""日沉"的异常天象,暗示边关环境的严酷反常。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听到南飞大雁的鸣叫,将士们不禁想起家乡的乐曲声。这里用"南归雁"与"胡笳音"形成对比——大雁尚能南归,而将士们只能通过异域的胡笳声寄托乡愁,更加突显了他们的无奈与哀伤。

全诗最妙处在于:通篇都在写景,但每个景物都浸透着情感。风雪、日月、雁鸣这些自然意象,都成为将士们内心世界的投射,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边关的苦寒与戍卒的乡愁。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保留了乐府诗质朴的特点,又赋予景物深刻的情感内涵。

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604年),字元秀,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589年(祯明三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