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郡承议
于乐之性长自赊,世物莫得而榛芜。
阴阳变化在舒惨,千里岂足劳建除。
忆昔僭侈擅一隅,琼宫贝阙妆金珠。
穷奢极麾相倾夺,所不可道矧可书。
天清地宁圣神出,荡荡一化浑太虚。
颓基故址尽荒草,往往狐兔来争居。
鱼书虎符若邮传,几人到此图安舒。
谭公贤明大国后,宝璞岂肯雕璠玙。
拂除荒秽出夷旷,茨茅墩瓦从古初。
壁书齐丘俭化论,譬如论海先河渠。
千古兴亡一端梦,逍遥巾氅日裕如。
有客登亭见施设,笑杀琐琐夸瀛壶。
阴阳变化在舒惨,千里岂足劳建除。
忆昔僭侈擅一隅,琼宫贝阙妆金珠。
穷奢极麾相倾夺,所不可道矧可书。
天清地宁圣神出,荡荡一化浑太虚。
颓基故址尽荒草,往往狐兔来争居。
鱼书虎符若邮传,几人到此图安舒。
谭公贤明大国后,宝璞岂肯雕璠玙。
拂除荒秽出夷旷,茨茅墩瓦从古初。
壁书齐丘俭化论,譬如论海先河渠。
千古兴亡一端梦,逍遥巾氅日裕如。
有客登亭见施设,笑杀琐琐夸瀛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地方从繁华到衰败,再到重建新生的故事,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曾经的奢靡(前八句): - 开头说快乐的本性很珍贵,但世人总被物质迷惑。 - 用"琼宫贝阙"(豪华宫殿)、"金珠"描写这里曾经极度奢侈,权贵们互相攀比争夺,奢靡到无法形容。
2. 衰败与新生(中间十句): - 后来天下太平,圣明君主出现,旧日的繁华只剩荒草废墟,成了狐狸野兔的窝。 - 直到谭公(贤明官员)到来,他像对待美玉一样珍惜这里,清除杂草重建简朴房屋,墙上还挂着提倡节俭的文章。
3. 人生感悟(最后六句): - 作者感慨千古兴亡就像一场梦,现在重建者穿着宽松衣服从容生活。 - 结尾幽默地说:如果有人还想着建造仙境般的豪宅,那真是可笑至极。
核心思想: - 通过一个地方的变迁,揭示"盛极必衰"的规律 - 赞美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 讽刺虚荣浮华的人生追求 - 表达"看淡兴衰,活在当下"的智慧
诗中"琼宫贝阙"和"茨茅墩瓦"(茅草屋)的对比特别生动,就像用"豪宅"和"农家乐"作对比,让人一眼就明白作者提倡的生活态度。最后用"笑杀琐琐夸瀛壶"(嘲笑那些吹嘘仙境的人)结尾,带着看透世事的幽默感。
郑侠
(1041—1119)福州福清人,字介夫,号大庆居士、一拂居士。英宗治平四年进士。调光州司法参军。秩满入京,对王安石言新法不便。久之,监安上门。神宗熙宁七年,久旱不雨,流民扶携塞道,绘流民图上之,奏请罢新法,次日,新法罢去者十有八事。吕惠卿执政,又上疏论之,谪汀州编管,徙英州。哲宗立,始得归。元符七年,再贬英州。徽宗立,赦还,复故官,旋又为蔡京所夺,遂不复出。有《西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