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都下竹枝词》用简单生动的画面,道出了古今对比的感慨。
前两句"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是说:如今镇守边关、跨河征战的将士,数量远不如古代那么多。这里透露出一种对过去金戈铁马时代的怀念,也暗示当下边疆的冷清。
后两句最有画面感:"风吹草低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风吹过草原,草低伏时露出成群的牛羊。但如今还有谁能唱出《敕勒歌》那样豪迈的北方民歌呢?这里用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作对比,表面写草原风光,实则感叹当下缺少了古人那种粗犷豪放的精神气概。
全诗妙在: 1. 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经典画面唤起共鸣 2. 通过古今将士数量、民歌传唱度的对比,含蓄表达对当下精神萎靡的叹息 3. 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就像用手机拍下草原照片时,突然想起老辈人讲过的故事那般自然动人
诗人没有直接说"今不如昔",而是让读者从牛羊遍野的画面中,自己感受到那份对豪迈古风的怀念。这种用景象说心事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的地方。
方文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