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 落梅(辛巳二月初五(2001-2-27))
碧云埋,送春浓远暮,琼树暗愁怀。
坠影红枝,残香绿萼,生在眼底徘徊。
可怜是、飘零片玉,渐化了、宫粉寿阳腮。
遍访梅津,瘗花何处,昔日琴台。
依旧画桥亭外,为今生再遇,踏尽苍苔。
宿雨啼痕,晚风折损,仙骨独瘦堪哀。
竟谁与、孤山情话,但知否、诗梦为伊裁。
冷夜清歌唱罢,月淡江淮。
坠影红枝,残香绿萼,生在眼底徘徊。
可怜是、飘零片玉,渐化了、宫粉寿阳腮。
遍访梅津,瘗花何处,昔日琴台。
依旧画桥亭外,为今生再遇,踏尽苍苔。
宿雨啼痕,晚风折损,仙骨独瘦堪哀。
竟谁与、孤山情话,但知否、诗梦为伊裁。
冷夜清歌唱罢,月淡江淮。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落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感慨,展现了梅花凋零时的凄美与哀愁。
上片开头用"碧云埋"营造出暮春时节的朦胧氛围,梅花在暮色中渐渐凋零。"坠影红枝"三句生动描绘了残梅的姿态:红枝上挂着将落的花影,绿萼间残留着最后的香气,仿佛在诗人眼前徘徊不去。"可怜是"以下转为抒情,将飘落的梅花比作碎玉,又联想到古代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典故,暗示美丽易逝。最后"遍访梅津"三句写诗人追寻梅花踪迹的执着,却只能在昔日琴台空自怅惘。
下片转入更深沉的感慨。"画桥亭外"是当年赏梅之地,如今诗人踏着苍苔重游故地。"宿雨啼痕"三句用拟人手法写梅花:雨滴像眼泪,晚风摧折花枝,清瘦的梅枝显得格外孤寂。"竟谁与"二句发出孤独的感叹,如今还有谁能像林逋(孤山隐士)那样与梅相伴?唯有把对梅的思念写入诗梦。结尾"冷夜清歌"二句以景作结,清冷的月光下,诗人的歌声在江淮间回荡,余韵悠长。
全词以梅花凋谢为线索,将写景、用典、抒情巧妙融合。诗人不仅是在惋惜梅花的凋零,更是在感叹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以及知音难觅的孤独。语言优美含蓄,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传统文人高雅的情趣和深沉的生命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