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雨 秋篷

春堤曾小泊,一篷儿恰在柳阴中。乍蜻蜓飞过,鸬鹚立满,剪剪西风。

误入芦花深处,秋雪压难松。还被枫人觉,堆上愁红。

坐稳也如牛背,只横吹短笛,换个渔童。写浮家图画,斜照旧衫烘。

又层层霜月围紧,掩船窗灭烛听孤鸿。江南路,漫敲疏雨,酒梦惺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渔夫在秋日篷船中的闲适生活,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上片以回忆春天停泊柳荫的场景开篇,用蜻蜓、鸬鹚等动态意象勾勒出活泼的春景。随后笔锋一转,写秋日误入芦花丛的窘境,"秋雪"形容芦花如雪般压满船篷,"愁红"则暗示枫叶飘落带来的淡淡哀愁。这些意象生动展现了季节转换的微妙感受。

下片转入渔夫的生活写照。先以"牛背"比喻船身的安稳,渔童吹笛的细节充满童趣。接着用"浮家图画"形容水上生活如画般美好,夕阳映照旧衫的温暖画面。夜深时,霜月笼罩、孤鸿哀鸣的场景,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丝孤寂。结尾处疏雨敲船、半醉半醒的状态,完美呈现了渔夫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

全词最妙处在于将平凡渔家生活写得如诗如画,通过四季景物的对比,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又暗含人生如寄的感慨。词人用"篷船"这个移动的视角,串联起不同时空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份闲适与淡淡的忧愁。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