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柳州食虾蟆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
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
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音逡)疱(音炮)。
跳踯虽云高,意(一作竟)不离泞淖。
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音教)。
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
虽蒙句践礼,竟不闻报效。
大战元鼎年(汉武元鼎五年秋,蛙虾蟆斗),孰强孰败桡。
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
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
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
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韩愈写给朋友柳宗元的,用幽默讽刺的方式吐槽了南方人吃青蛙的饮食习惯。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青蛙的丑态描写 诗人先夸张地描写青蛙长得丑:虽然住在水里却不像鱼,硬要冒充"蛙蛤"的名号。后腿长但背上全是疙瘩,跳得高却离不开烂泥塘,整天呱呱乱叫像吵架一样。这里用"洒灰垂典教"的典故(周公讨厌青蛙,让人撒灰驱赶),暗示青蛙自古就不招人待见。

2. 诗人的痛苦遭遇 韩愈被贬到南方后,最受不了两件事:一是青蛙太多,叫声像爆炸一样吵,连读书声都听不见;二是当地人居然把这种吵闹的丑东西当美食。他用"句践礼"的典故(越王勾践吃青蛙激励士兵)反讽,说青蛙根本没帮上忙。

3. 饮食文化的冲突 诗人承认自己慢慢也能吃一点青蛙了,但始终觉得这是"蛮夷习俗",担心被同化。他反问柳宗元:你怎么能像吃猪肉(豢豹)一样享受青蛙?最后用"孝顺要保全身心"来委婉劝朋友:别为了迎合习俗伤害身体啊!

全诗亮点: - 把日常饮食写成文化冲突,用青蛙暗喻南北差异 - 自嘲中带着倔强,嘴上说"能稍稍"接受,实际满篇都在嫌弃 - 结尾看似劝朋友,实则表达自己坚守北方生活习惯的态度

现代版解读: 就像个北方人被朋友安利吃福建土笋冻,一边吐槽"这虫子长得恶心还爱叫",一边勉强尝了点说"还是接受无能",最后劝朋友:"你爱吃归爱吃,别把胃吃坏了啊!"全诗充满文化人的傲娇和幽默。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