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藏书感赋 其一
人生贵适情,长物皆为累。
读书不在多,安用罗箧笥。
长安号人海,自昔居不易。
矧经丧乱余,岂有立锥地。
馈贫亦虚言,腹枵难煮字。
饥驱匪自由,顾此焉舍置。
一身已赘疣,四海方糜沸。
复壁无深藏,兼两重劳费。
儿曹惜手泽,甲乙为标识。
谁知丹墨痕,中有沧桑泪。
读书不在多,安用罗箧笥。
长安号人海,自昔居不易。
矧经丧乱余,岂有立锥地。
馈贫亦虚言,腹枵难煮字。
饥驱匪自由,顾此焉舍置。
一身已赘疣,四海方糜沸。
复壁无深藏,兼两重劳费。
儿曹惜手泽,甲乙为标识。
谁知丹墨痕,中有沧桑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在乱世中读书人的无奈和心酸。诗人用大白话表达了几个核心思想:
1. 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自在,东西多了反而成负担。就像现在人说的"断舍离"——藏书再多,不如真正读懂几本。
2. 在战乱年代,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岂有立锥地"),更别说安心读书了。诗人用"腹枵难煮字"这个形象的比喻,说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文字根本不能当饭吃。
3. 即使生活艰难,诗人还是放不下书本。就像现代人再忙也要刷手机一样,读书成了戒不掉的习惯。但看着自己珍藏的书("儿曹惜手泽"),每一页都记录着时代的苦难("中有沧桑泪")。
4. 最后诗人自嘲:自己就像个多余的瘤子("一身已赘疣"),在动荡的社会里,连藏书都成了累赘。那些精心做的读书笔记("丹墨痕"),不过是记录苦难的眼泪。
全诗用日常事物作比喻,把读书人在乱世中的窘迫写得特别真实。既说出了"读书无用"的牢骚,又透露出对知识的执着,这种矛盾心理特别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就像我们明知刷手机浪费时间,却还是放不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