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郊野的闲适画面,同时融入了历史典故,传递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感悟。
前四句写景叙事:华原的野草已经泛绿,豳地(古地名)靠近东方。诗人在山涧峡谷中享受当下,悠闲地漫步盘旋。这里的"娱此翁"透露出一种自得其乐的闲适心境,仿佛一位老者在春光中悠然自得。
五六句转入细腻的景物描写:春雨打湿了初开的桃花,远处的漆树在风中摇曳。这两句用"初带雨"和"远含风"的生动笔触,勾勒出春日特有的清新与灵动,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湿润的空气和微风的触感。
最后两句引入历史典故:提到姜女的遗烈(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说她的故事与"崩城"的传说相似。这里突然从写景转入怀古,通过历史传说的厚重感,给前面轻快的春日图景增添了一份深沉。诗人可能是由眼前景色联想到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形成古今交融的意境。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春日游玩的轻松愉悦与历史沧桑自然结合,用简洁的语言既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又暗含了对历史人文的思考。桃花、漆树的清新与姜女传说的悲壮形成巧妙对比,让短短八句诗包含了丰富的层次感。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