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风雨满苹洲

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鉴赏

此词在时下流行的不少宋词读本中皆未得一立足之地,足见人们对它的冷淡。大约人们还是喜爱陈亮“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一类的慷慨激昂之词,及读这首《南乡子》,不免觉得气软无力,以为失了所谓“龙川本色”。其实不是这样。

初读之下,《南乡子》是一首怀人之小令。打头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当日袜尘何处去”,古人习用“凌步微波,罗袜生尘”来形容体态、脚步的轻盈,由此可以想象得出相思之人与所思之人曾有过花前月下、并肩芳径的美好时光。然而徒留下温馨的回忆而已,眼前人却空居绣阁银屏之中,独以风声雨声为伴,面对千里烟波,不禁潸然泪下。

过片紧承上片的“烟波”,用“浪卷涛翻”中的悠悠一叶扁舟来形容自己的心魂不定,信手拈来,寓情其中,十分贴切。怀人之苦,至此极矣,词人却又突然落下一句:“宋玉方悲庾信愁!”宋玉曾作《九辩》,其中最著名的句子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零落而变衰。”自此之后,“悲秋”成为文人笔下不断重复的主题。庾信是北朝诗人,其著名的作品有《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等,其中也有“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之句。从表面看来,“宋玉方悲庾信愁”只是照应了上片的“绣阁银屏一夜秋”,仍是以环境的萧瑟衬托主人公心中的凄苦而已。但分析作品有时不可不“知人论世”,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形势及其生平志业和创作倾向来考察,词人这里用宋玉、庾信之典是有深意在的。宋玉《九辩》所抒发的主要是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以及对妒害贤良的奸谗小人的憎恶。“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这就是宋玉之悲。而庾信之愁在“乡关之思”,则是不待言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庾信《拟咏怀》第十一首以“摇落秋为气”打头,结局为:“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感慨自己故国(南朝梁)君臣只顾眼前享乐而无后虑之忧。由此看来,陈亮以宋玉、庾信来形容自己的悲愁,绝不仅仅是悲秋怀人,而是怀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北国大地,渴望朝廷扫除奸邪,改变苟安的现状,早图恢复。这样,“浪卷涛翻”云云,也就可以形容词人那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的跳动了。

作家有时候确实是落笔不由初衷的。即使陈亮写《南乡子》之初是想表达怀人之情,那也并不影响他平日所最关心的事情、所念念不忘的思想感情在写作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南乡子·风雨满苹洲》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秋日景象,表达了深沉的思念与忧愁。

开头两句“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写的是风雨笼罩着水边的小洲,华丽的绣阁和银屏仿佛一夜之间被秋意侵染。这里通过风雨和秋意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感伤。

“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这几句回忆往昔,主人公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如今却已无处寻觅,只能面对眼前烟波浩渺的景色,忍不住流下眼泪。这里的“袜尘”暗指曾经的足迹或回忆,而今一切都已消散,只剩下无尽的愁绪。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这两句写主人公远望天际,期待归舟的出现,但眼前却是波涛汹涌,一叶小舟在风浪中飘摇不定。这不仅是写实景,也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写照,象征着他的希望和心灵同样在动荡不安中。

最后“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比作那飘摇的小舟,灵魂无法安定,思绪悠长。宋玉和庾信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悲愁文人,这里借用他们的典故,进一步加深了整首词的哀愁氛围,表达了主人公深切的孤独与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风雨、秋意、烟波等自然景象,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情感细腻而深沉。作者巧妙地将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读来令人动容。

0